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您当前位置:首页专业动态

健康教育 要拿出“压秤”的东西

发表单位: 武汉市疾控中心发表时间:2007-08-23 字体大小:
分享到:

    8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主办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高层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聚集了北大、复旦、华西、浙大等国内著名学者及卫生部相关司局的主管官员,在碰撞中理清健康教育的概念,分析健康教育当务之急要做什么,为下一步工作梳理思路。
  传播先行  行为干预是关键
  田本淳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他在基层调研发现,一些健康教育所办的黑板报在内容上和前些年没啥区别,要说有变化,就是用电脑做的图片比过去手画的图片漂亮了。健康教育发展了这么多年,基层工作还停留在办黑板报、发传单上,或根据气候变化,在一些疾病高发季节办一些讲座,这令与会专家感到忧虑。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马骁教授认为,专业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是办板报、制作印刷品,而是进行健康教育诊断、制定并实施干预计划、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把健康教育定位在传播,那就“立不起来”,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干预。马骁教授形象地说,健康教育要拿出点“压秤”的东西,要能提供技术支持,不能空泛地提概念和口号,必须把“脚”落在疾病预防控制上。
  田本淳很赞同马骁的观点。他认为,近年来,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和质量似乎有点停滞不前,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应该是促进行为改变,不能满足于知晓率的提高,而要深入分析不健康行为是什么,提出干预计划,运用传播技巧,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行为。
  理论贫乏  评估标准缺失
  专家们提出:在材料制作上,健康教育机构比不上出版社;在策划活动上,比不上专业广告公司;艾滋病防治机构等制作的科普材料比健康教育机构制作的水平还高。这些让我国健康教育处于尴尬境地。
  著名社会医学家、中山大学梁浩材教授指出,健康教育目前还存在种种问题,概括地说就是,理论的贫乏,贫乏的理论。多数理论未经消化,直接从国外“扒”来,人云亦云,结果水土不服。还有一种不良倾向是,健康教育说起来重要,但在机构建设、专业人员培养和经费、资源、培训上又显示不出其重要性。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副教授常春参与了北京市公共卫生体系评估工作。在对健康教育体系进行评估时,她发现目前根本就没有评估标准,拿什么评价基层工作做得好与差呢?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主任王培玉教授认为,现在健康教育还有很浓的卫生宣传色彩,针对性差、操作性差,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即使出台一些干预措施,干预后的效果如何,缺乏评价。
  马骁教授认为,总体上看健康教育受到的重视还不够,健康教育骨干流失严重,很多骨干已经离开了健康教育岗位。
  学科发展  态度要开放
  梁浩材教授指出,健康教育有为才能有位。健康教育人员要加强学习,克服“弱项思维”,加强团队合作,与临床、康复医学等结合开展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田向阳认为,健康教育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才能站得稳。这要求加强学科建设,不能仅仅作为其他学科的补充。
  对于发展健康教育学科,马骁教授建议,力争让健康教育学进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学科目录,争取获得较大型的国内外科研项目。他认为,健康教育要加强针对性,立足我国国情进行调查研究,拿到第一手的资料,总结出我们自己的理论。比如,四川人口流动率高达50%,人口流动的规律是什么?流动人口的行为特征是什么?怎么样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钮文异教授认为,在实施健康教育策略前,要在一定数量的目标人群中开展预试验,了解传播材料是否能达到传播效果,根据预实验的结果调整传播内容。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健康教育,要重视民俗因素的作用。
  王培玉教授认为,不能关起门搞健康教育,要采取开放的态度,与营养学、护理学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比如,参与编写《高血压临床指南》,参与编写营养指导,要发挥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知识,突出学科特色,扩大影响力。 

(来源:健康报网)